跳到內容

昭源字體線上測試

30

預設配置

自訂變化

400
0

昭源宋體 (Chiron Sung HK) 和昭源黑體 (Chiron Hei HK) 是為繁體中文使用者而設、採用現代筆形風格、平衡標準字形和印刷體慣用筆形以適合作熒幕顯示和印刷用途的免費中文字體。

使用者可於此測試區輸入文字,並利用工具欄的選項,預覽兩款昭源字體在不同參數下的顯示效果。


注意:
- 網頁字型收字比桌面用的 OTF/TTF 版少,不反映桌面版的收字量。
- 輸入文字後,瀏覽器或須下載相應字碼的網頁字型子集,這會導致額外的數據用量。

香港增補字符集補編字元測試:𭉝 (U+2D25D),𫬷 (U+2BB37),𢫏 (U+22ACF)
香港增補字符集字元:嘅咗啲㗎嗰𤷪𤺧𠺝𦟌𨋢𠱁𩜠𡃁
粵語網站字頭:𢆶𢇛𠦒𡖊𢦔𡊄𢻻𣧑𥎊𦉆𦕈𦘴𦙫𦚟𦜐𦜓𤨏𢸄𣡌𣽉𤒦𤴡𤶀𥼝𩵒
台、客語字元:𠞩𠯗𢼌𣁳𣮈𦊓𦜆𧉟𩛩𩸙𩸶𪜶𰣻𰹬𢳪𤞚𥯟𩜰𫟧𫠛𫣆
Source Serif 4 特有字元示例:ĄĆĈṂćẓ₽ўᵘ

省略號(…)和破折號(—)字符使用提示

使用昭源字形輸入省略號(…)或破折號(—)時,某些軟件輸出的字形可能會跟使用者預期有所出入。這裏解釋一下本字體對這兩個字符的處理方法。

背景資料

電腦從最初的純文字介面發展至現在的圖形介面,由只支援英文到現在作業系統支援多國語言,經歷幾番變遷。

初期,囿於處理器運算速度等技術因素,純文字作業系統介面的文數字,每個字元所佔用的字寬是相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等寬」(fixed width,又稱 monospaced)。但我們知道,除非是應用於表格數字、着重於數位對齊之類場合,否則印在書刊上的內文字體通常不會每個字都是同等寬度,例如 “l” 和 “m” 的寬度就不會相同。字元因着形狀而有不同寬度就稱為「調和字寬」(proportional width,或稱「比例字寬」)。

隨着中文作業系統出現,中文字屬方塊字,其特性固然仍然屬於等寬,但中文字跟英數文字的寬度卻有不同需求。中文系統長久以來的做法是將中文字的字形放入一個寬、高相同的方格,並將英數字放入同樣高度但寬度減半的方格(例如若中文字佔用 16x16 點,英文字就佔 8x16 點)。兩個英數文字的寬度就等如一個中文字的寬度,於是又產生以中文字的寬度為準、將佔半寬 (half width) 的字稱為「半形」、將佔全寬 (full width) 的字稱為「全形」的概念。而在這些系統,除了「半形英數字」,系統也會另外提供一套屬「全形」的英文、數字和標點符號。畢竟以逗號為例,英文的「,」和繁體中文的「,」不僅在字寬上要求不同,連符號的擺位也不相同——英文貼在基線,中文則須置中,所以不能共用同一個碼位。

一個字到底其字距是「等寬」還是「調和字寬」屬於字型之別,不是碼位之別。一篇英文文章,只須利用軟件由等寬字型切換至調和字距字型,即可得到想要的效果。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英數和標點文字的「半形/調和字寬」和「全形」則是碼位之別,因為英文版本使用、一般屬於「調和字寬(或等寬)」的標點符號跟中文所使用的全形標點符號的碼位是分開的。也就是説,使用者將一篇英文文章的字型改為中文字型,當中的逗號、問號等標點也不會變成全字寬並居中的版本。倘非如此,可以想像中英混排時的麻煩就會大大增加。

英文版本英文版本碼位中文版本中文版本碼位
,U+002CU+FF0C
(U+0028U+FF08
)U+0029U+FF09
:U+003AU+FF1A
;U+003BU+FF1B

既然兩組符號碼位不同,但鍵盤上的符號只得一種,到底輸入時會出現哪一款符號,就取決於作業系統的處理方法。通常是使用者切換到中文輸入法並開啟「全形」模式,所輸入的標點和英數才會是佔用全字寬的碼位。

問題

省略號(…)和破折號(—)的問題就在於此:跟逗號、引號、冒號等字符不同,Unicode 並沒有為這兩個符號分別編配符合西文使用習慣(調和或定距字寬、與英文字對齊者,下稱「英文版本」)和符合中文使用習慣(全字寬、對齊中文字中線者,下稱「中文版本」)的版本。省略號(…)的 Unicode 編碼就是 U+2026,破折號(—)就是 U+2014,無所謂中英之分。

其實同樣問題也出現在西式引號「“」「”」,無論是調和還是全形版本,其字碼都是 U+201C 和 U+201D。只是因為繁體中文的引號習慣使用與西文不同的 「」『』 款式,故問題不大。反之,簡體中文的省略號標準上是貼齊底線,即使屬全形字寬,與英文混排看起來的效果也未必如繁體中文版本般礙眼。

遇到這種碼位共用的情況,中文字體設計者究竟要為這一碼位提供一個符合中文排版使用(繁體中文即「…」)抑或符合英文排版使用(如「 」)的版本,就成為一個難題。但既謂「中文字體」,可以想像,多數商業中文字體都採取「捨英取中」的做法,缺點就是這些字體變得不適宜用於英文排版。規避方法就是改用三個點號 (U+002E) 代替又或者在英文排版時改用英文字體。

思源/昭源字體的做法

與一般商業字體不同,思源字體嘗試利用 OpenType 的字體功能去更好地解決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而昭源字體也繼承了這些特性。了解這些特性,使用本字體調用相關字符就可以更加得心應手。

省略號「…」的處理方法

對於省略號「…」(U+2026),思源/昭源字體的實際設定為:預設會輸出中文版本的「…」號,當將語言設為拉丁語系則會輸出英文版本字圖。另外,字符還具備 “pwid” (Proportional Widths) 和 “fwid” (Full Widths) 替代字元功能。因此,假如想調用其「英文版本」,使用者可以通過軟件將段落語言設為英文,或者開啟 OpenType 的 “pwid” 功能。

當然,假如軟件不支援,在英文語境也唯有退回到用三個點 (.) 代替。雖然不盡完美,但事實上思源字體的做法已經讓支援相關 Opentype 功能的軟件有多一個選擇方案,比起只能輸出「中文版本」字圖的字型已屬進步。

破折號「—」的處理方法

至於破折號「—」(U+2014),思源/昭源字體的實際設定為:預設輸出英文版本的「」號,將語言設為中文,則會輸出中文版本字圖。本字符亦提供 “pwid” (Proportional Widths) 和 “fwid” (Full Widths) 替代字元功能。

另外,本字元也配有 ccmp 特性,兩個或三個 U+2014 會自動轉換成相連版本,即「——」和「———」。

假如軟件不支援上述方案,而想輸出中文版本的破折號,也可以採用以下辦法:

  • 使用 U+2015 (―),其字圖和 ccmp 特性跟中文版本的 U+2014 完全相同。
  • 直接使用 U+2E3A(⸺,佔兩字寬)或 U+2E3B(⸺,佔三字寬)。這裏跟思源字體不同,昭源字體特別將這兩個字碼改為預設輸出中文版本字圖。

以前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兩個 U+2500(─)來得出肯定會是中線對齊和相連的字圖,因為這個字元原本是用作表格繪畫用途。不過,這個字元並不會隨着文字的橫直排而改變方向,所以並不建議當成破折號使用。

可以看到,思源字體對「…」(U+2026) 和「—」(U+2014)的預設取態剛好相反。昭源字體希望優先照顧繁體中文使用環境,因此曾經嘗試將 U+2014 改為預設輸出中文版本。可是,實際測試時卻發現有其他問題出現,而最大的問題是:假如連 U+2014 也變成預設輸出中文版本(即是跟 U+2015 一樣),在不支援 OpenType 功能(或相關功能支援不佳)的軟件就再也無法調用英文版本的 U+2014。經考慮之後,決定保留留原有思源字體的做法。至於 U+2E3A 和 U+2E3B,一來在英文相對沒那麼常見,二來仍可通過疊加 U+2014 來取得,因而決定改為預設輸出中文版本。

軟件使用時注意事項

前面解釋過這兩個標點符號在字體內的設定。而以下是在個別軟件實際輸入這些標點符號時的情況和須注意的地方:

Microsoft Word 2019 (Windows 版本)

Microsoft Word 2019 支援若干 OpenType 功能,使用者可以通過指定段落的語言 ,調用所選字體的 locl 功能,在本字體而言即是包括將省略號和破折號在中英版本之間切換。

locl 跟其他 OpenType 功能互不相屬,在支援的軟件理應可以獨立開關或者預設開啟。不過,Microsoft Word 2019 及以前版本卻有一個 bug,就是 locl 功能必須在啟用了至少一個與之無關的 OpenType 功能才會自動打開。在直排場合,由於 Word 會自動開啟直排必須使用的 vert 功能(處理某些符號如括號、引號、破折號直排時的字符轉換),於是 locl 便順帶開啟,可正常運作。但在橫排場合,由於預設不會打開任何 OpenType 功能,locl 功能便同時失效。

要繞過這個 bug,使用者須在選取的段落手動開啟任何一個 OpenType 功能,方法是在﹝字型﹞→﹝進階﹞對話盒,隨便選用一個 OpenType 功能,例如將「連字」設為「僅標準」。

有關這個 bug 的相關參考可見:[1][2]

Adobe Photoshop CS6

Adobe Photoshop CS6 似乎不支援 OpenType 的 locl 功能,而且預設開啟 pwid 卻無法關閉或改成 fwid。輸出結果如下:

  • 破折號「—」必然是英文版本,無法改成中文版本。
  • 省略號「…」理應輸出中文版本,卻因為預設開啟了 pwid,結果變成輸出英文版本。

折衷辦法:

  • 在 “Characters” 字元面板將語系設為某些語言(例如阿拉伯文 Arabic 或希伯來文 Hebrew)後,省略號「…」應可置中。
  • 破折號「—」改為使用 U+2015(―)或直接使用雙字寬的 U+2E3A(⸺)。

以上所寫是借用他人電腦測試之結果,如有異議歡迎回報。又據知 Photoshop 自 Version 23 (MAX 2021) 起改用與 Google Chrome 等軟件相同的 Harfbuzz 引擎 ,而且支援 CJK 語系,照理上述問題應已解決。

Adobe Illustrator CS6

同上。

LibreOffice Writer

測試版本:7.3.2.2

軟件對 OpenType 功能的支援良好。

Affinity Photo 及 Affinity Designer

版本:1.10.5.1342

軟件對 OpenType 功能的支援良好,只須在 “Typography Language” 中選用支援的語言即可調出正確的字符。

瀏覽器

本節專指昭源字體網頁字型版的使用方式,適合網頁開發者參考。

省略號

先看以下 HTML 代碼示範:


<p lang="en">1. I… I really don't know.</p>
<p lang="en">2. 我…我真的不知道。</p>
<p lang="en" style="font-feature-settings: 'pwid' on">3. I… I really don't know.</p>
<p lang="en" style="font-feature-settings: 'pwid' on">4. 我…我真的不知道。</p>

1. I… I really don't know.

2. 我…我真的不知道。

3. I… I really don't know.

4. 我…我真的不知道。

<p lang="zh">5. I… I really don't know.</p>
<p lang="zh">6. 我…我真的不知道。</p>
<p lang="zh" style="font-feature-settings: 'pwid' on">7. I… I really don't know.</p>
<p lang="zh" style="font-feature-settings: 'pwid' on">8. 我…我真的不知道。</p>

5. I… I really don't know.

6. 我…我真的不知道。

7. I… I really don't know.

8. 我…我真的不知道。


測試所得,使用 Blink 引擎的 Google Chrome, Microsoft Edge, Vivaldi, Brave 和使用 Gecko 引擎的 Mozilla Firefox 結果相同:

  • pwid (proportional width 調和字寬) 預設為關閉。假如設定為開啟,無論如何都會顯示英文版本的「…」號(3, 4, 7, 8)。
  • 當將語系設為 zh(中文)時,除非開啟 pwid,否則無論如何都會顯示中文版本的「…」號 (5, 6, 7, 8)。
  • 當將語系設為 en(英文)時,除非開啟 pwid,否則瀏覽器會按照段落的前文後理,決定顯示中文還是英文版本的「…」號 (1, 2, 3, 4)。

破折號

破折號的處理比較簡單,只須靠一 lang 屬性即可切換,亦不受前文後理影響:


<p lang="en">I only eat two kinds of sashimi —— Salmon and Tuna.</p>

I only eat two kinds of sashimi —— Salmon and Tuna.

<p lang="zh">我只吃兩種刺身——三文魚和吞拿魚。</p>

我只吃兩種刺身——三文魚和吞拿魚。


順帶一提,兩個 U+2014 所組成的雙字寬破折號的連字功能可利用 ccmp 關上(當然這不會影響本來就佔兩個字寬的 U+2E3B)。


<p lang="zh" style="font-feature-settings: 'ccmp' off">我只吃兩種刺身——三文魚和吞拿魚。</p>

我只吃兩種刺身——三文魚和吞拿魚。